2019-01-04 15:12:01來源:衡陽晚報
白沙燒餅(童味)
白沙燒餅(包餡)
白沙燒餅(爐烤)
白沙燒餅(品賞)
■文/圖 方富貴
提起白沙燒餅,當地人就會饒有興趣地聊起“龍興舂陵”的故事來。
舂陵,東漢王朝視為“龍興之地”。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春起,大修祠廟祭祀舂陵節侯。舂陵流出的一條河流叫舂陵河,因于常寧茭河口注入湘江,故俗稱茭河,又名茭源河。
原來,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光武大帝劉秀年少時與白沙燒餅的一段懵懵懂懂的情愛傳說,就發生在這里。
1.《漢書》記載,漢景帝某天酒后性起,與冒名頂替程姬侍寢的婢女唐兒同房后,生下劉發,因婢女所生,劉發被封做長沙定王。劉發生了一大堆兒子,其中一個叫劉買被分封做了舂陵侯。劉買吃苦耐勞,性勤稼穡,勵精圖治,教民蠶桑耕作,深得舂陵民心。
公元前6年,劉買第五代孫劉秀出生時,當地出現了一個奇異現象,一棵莊稼長出了九頭穗,因此取名“秀”?!靶恪敝傅氖乔f稼、植物吐穗開花?!逗鬂h書》說劉秀“性勤于稼穡”。從小躬行田野,善農活、知農時、懂農事,亦喜游俠、斗雞走馬,喜讀書,關心政事,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體悟民間疾苦、農民不易。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但在一代一代的“推恩令”下,劉秀的父親劉欽僅是南頓縣令。公元3年,劉欽去世,劉秀才九歲。遂跟隨官居蕭縣令的叔父劉良。公元8年,王莽篡位,定國號為“新”,史稱“新朝”,西漢滅亡。公元10年,王莽政權已然穩固,于是頒下詔書:凡劉氏子孫,一律貶為民。劉良無力奪回劉氏江山,只得望長安而慟哭,棄官割印,帶著一家老小返回家族發源地舂陵。
2.劉秀舞象之年,回到親近又陌生的舂陵河畔,開啟了他的田園牧歌生活。仲夏一日,烈日當空,劉秀為了不耽擱明天的“游俠會”,清晨連中午,又接下午,埋頭田間,拼命要把今明兩天農活趕完。傍晚時分,烏云突起,大雨磅礴。劉秀忙奔到不遠山間的一間茅屋門邊避雨,全身濕透,又餓又累,倚門而歇,不料門未閂,身重隨門猛一開,從門檻外跌進門檻內地上?!爸ㄑ健?!”聲音驚動一窈窕少女,她從里屋款款走來,見一男子倒臥屋內門口,身長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鼻,豐神俊朗,一身正氣。少女心頭涌起一股莫名情愫,忙上前掏出手帕為劉秀擦臉。
劉秀頓覺一陣清香,熏斷肝腸,世間多有溫柔鄉,世間多有美嬌娘,眼前這位少女,桃李年華,端莊大方,慈眉善目。卻心生怯意,心狂跳異常,慌忙坐起,木然接過少女手中帕,朝自己臉上胡亂擦。
這時,一老漢從另一里屋蹣跚走來。原來他們是在山中相依為命的一對父女,少女叫“鄉鄉”,其先祖曾是前朝大夫,因不滿王莽篡位,攜家隱居于此。老漢見劉秀一臉疲憊,已知其然,忙叫女兒從燒餅爐里取燒餅給劉秀充饑。鄉鄉快步走到爐前揭開爐蓋,一股熱乎乎的濃濃的餅香直往外冒,直拱鼻孔,直攪食欲。鄉鄉又取特制的長把兒銅勺,伸至爐底,摳住燒餅底沿,輕輕一提,“嘎啦”一聲,落于勺內,如此這般從底向上挨個摳下色澤金黃、外形圓圓、兩面鼓平的烤好的燒餅來,雙手托盤、溫柔地把燒餅送到劉秀跟前。早已饑腸轆轆的劉秀,顧不得燙手,抓起一個燒餅,張大嘴巴一咬,“嘎叭”一聲,那香脆的芝麻皮便應聲爆裂開來,酥酥跌落;也不顧了吃相,雙手捧著燒餅,低頭啃咬,舌舔芝麻,滿滿一口,香酥爽脆,不覺五個燒餅下肚,大呼過癮。肚飽,雨歇,劉秀起身告辭,不免多瞅了鄉鄉幾眼,流露出留戀之情。
相思如花,無根不發。第二天,鄉鄉有意無意間路過劉秀勞作的田間,劉秀也希望見到鄉鄉。慢慢地,田間勞作成了習慣,劉秀經常向鄉鄉傾訴胸中抱負,鄉鄉也幫著做農活,還隔三岔五送來燒餅和水。隨著時間推移,少男少女的情懷在“蓋子里”熱了起來。
斗轉星移,不覺到了及冠之年,劉秀生得高大威猛,是那個時代的標準美男子。公元14年,劉秀按照習俗行完冠禮。兩人又習慣性地來到田間,劉秀慨然道:“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間?!睕Q定不日上京求學。鄉鄉亦知劉秀胸懷大志,并非池中之物,趕回家中收拾一包裹燒餅,跑到田間含情脈脈送給劉秀充當干糧。燒餅以糖、芝麻、花生為餡,祈愿日子越過越甜;外形圓圓、兩面鼓平,寓意平平安安、團團圓圓;色澤金黃,具有王者之氣,必將成就帝業。
3.新朝天鳳年間(公元14年―19年),劉秀到長安,拜中大夫許子威為師,習得《尚書》?!逗鬂h書》記載“略通大義”。新朝末年,連年天災,百姓生活無以為繼,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討伐王莽。劉秀也因時局動蕩而離開太學,回家繼續耕讀,學識淵博,聞名鄉里。然,物是人非,當年的鄉鄉卻遍尋不著,不見了蹤影。
眼見百姓民不聊生,各地義士紛紛揭竿而起,劉秀也趁機糾集八千舂陵子弟,組建“舂陵軍”起兵。公元23年,劉秀的綠林軍氣勢如虹,攻破長安。公元25年,建立東漢,史稱“光武中興”。
稱帝后,劉秀日理萬機,還念念不忘舊情,曾多次派人尋覓鄉鄉,未果。原來,鄉鄉深明大義,為了不讓劉秀分心國事,父親去逝后,便躲到舂陵河畔大義山上毘帽峰天帝廟盤發修道,以斷劉秀念想。大凡每年鬧春荒,鄉鄉都要自制燒餅,下得山來,在舂陵河畔白沙一帶,奔于鄉間,贈燒餅與鄉民。日月流轉,白沙燒餅愈發盛名,其制法也流傳于當地,傳遍了周邊鄉鄰,成了當地特色美食。由于“白沙燒餅”保存的時間長,舂陵河一帶,男人出遠門,必會帶上妻子做好的燒餅當干糧,期許事業有成,平安歸家。
而今,漫步白沙街頭,隨處可見簡陋的燒餅攤。一位婦女端坐案前,麻利地和面、搟皮、貼爐、取餅,堪稱一道風景。因其香、酥、脆的獨特風味,質樸、綠色、耐嚼、便攜的山鄉品性,已成一種鄉愁。大凡到常寧旅游、辦事的外地人,或是到外地省親訪友的常寧人,都會隨手拎上一些常寧特產白沙燒餅,以作禮品或紀念品。
上一篇:常寧麻月—月餅界的“赫本”,任歲月流轉都無法超越的經典
下一篇:下一篇沒有了,已經是最后一篇
共0條評論
請登錄后發表評論,點擊 登錄 或 注冊
發表評論